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过15m时,6度、7度、8度和 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3 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 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5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6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7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 3.4.11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3.4.10条关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3.4.12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较大间距宜符合表3.4.12的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盖板 6.1.2.1 建筑变形缝装置盖板应按设计需要分别采用钢板、不锈钢板、铝合金。盖板外观表面光洁、平整,不应有明显擦纹,端面平整。 6.1.2.2 盖板尺寸应符合设计图要求,宽度偏差符合(-0.5,+1.5)mm\m,盖板较小厚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盖板较小厚度 序号 应用部位 钢板 不锈钢 铝合金板 1 楼(地面)变形缝装置 ≥3.0 ≥3.0 ≥4.0 2 内墙变形缝装置 ≥2.0 ≥1.5 ≥2.0 3 顶棚(吊顶)变形缝装置 ≥2.0 ≥1.5 ≥2.0 4 外墙变形缝装置 ≥2.0 ≥1.5 ≥2.0 5 屋面变形缝装置 ≥1.5 ≥1。2 ≥1.5 6.1.2.3 钢板 建筑变形缝装置盖板应采用钢板,钢板的技术条件应符合GB\T699中牌号25或GB\T700中牌号Q275的规定。钢板表面作热浸锌处理,锌膜较小厚度应为50μm,应符合GB\T13912的规定。 不锈钢板 建筑变形缝装置盖板应采用06Cr19Ni10不锈钢,处于严重腐蚀的环境时采用022Cr17Ni12Mo2不锈钢,不锈钢板的技术条件应符合GB\T3280及GB\T4237的规定。冷轧不锈钢板表面应作发纹处理,热轧不锈钢板表面应作抛光处理。 墙体变形缝有哪些构造要点? (1)为保证外墙变形缝自由变形,并防止风雨影响室内,应用浸过沥青的麻丝填嵌缝隙; (2)当变形缝宽度较大时,缝口可采用镀锌铁皮或铅板盖缝调节; (3)内墙变形缝着重表面处理,可采用木条或金属盖缝,仅一边固定在墙上允许自由变形。